公司动态
 
首页 > 公司动态  >  登革热又要来了—— 注意伊蚊...

登革热又要来了—— 注意伊蚊传播

2017-05-16


 

5月份,随着气温上升,进入多雨季节,

蚊子孳生繁殖将会更快,

广东各地将进入登革热的流行季节。


据卫计委蚊媒监测结果显示,

在所有监测点中,

高、中度传播风险的监测点,占了3.05%。


这说明,

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密度已经升高,

广东地区发生登革热的风险越来越大。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节由于高温多雨,蚊虫容易孳生,因此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广东地区为5-11月)。登革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 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检查诊断

如果发病前半月内去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或者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的蚊虫叮咬史,出现突发高热,肌肉关节痛,皮疹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游史/可疑叮咬史,通过采集血清检测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常用检测:

登革热NS1抗原检测(金标快速、ELISA)

 登革热抗体分测卡(金标快速)

  


传播途径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


                 

预防

伊蚊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因此,减少伊蚊数量或避免伊蚊叮咬是预防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所在。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别让它们长蚊虫;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地区的居民应主动配合城管、爱卫部门入户调查蚊媒密度

8.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者去登革热高发国家旅游回来出现发热伴骨痛/皮疹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游史以助诊断。